当今时代,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竟不谋而合地全力冲刺,那么未来桂冠究竟花落谁家?
大洋彼岸的美国,特朗普上台后,势必将扭转拜登执政时期对人工智能谨小慎微的策略,雄心勃勃地要将人工智能产业捧上美国科技界的王座,使其成为领军力量。而在中国本土,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磅提出开展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,科技创新被列为 2025 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,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点。

从产业体量维度审视,现阶段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头部阵营由美国与中国领衔。美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暂时领先于中国,并且手握若干关键核心技术,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为例,全球的主流芯片大多源自英伟达、谷歌和 AMD 这三家美国巨头,算力作为人工智能的根基,凭借这一优势,美国得以在该领域一马当先。放眼全球,其他国家同样渴望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分得一杯羹,只是成效各异,像欧盟,虽积极投身人工智能建设,但其麾下企业多为初创形态,缺乏具有强大号召力与整合力的龙头标杆。
聚焦技术创新层面,中美欧各有千秋。中国企业擅长将技术落地应用,并在专利开发方面成绩斐然;美国则聚焦于技术的源头创新,是诸多开创性技术的发源地;欧盟则侧重于硬件领域精耕细作。在人工智能顶级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以及专利授权总量上,中国已然超越美国,令人瞩目。然而现实情况是,中国当下诸多人工智能应用所依托的底层算法,最初大多脱胎于美国开发的开源模型,诸如卷积神经网络、Transformer 模型、GPT 早期开源模型、Llama 等。ChatGPT 爆火之后,国内互联网科技巨擘纷纷调整战略布局,“ALL IN AI” 成为新风向,这无疑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,但不可忽视的是,由于战略转向相对滞后,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原创算法研发积累方面稍显薄弱。
再从投融资视角剖析,得益于繁荣的股市生态,美国人工智能企业宛如被资本宠爱的宠儿,获得海量金融支持。美国股市市值头部阵营中的企业多数与 AI 紧密关联,英伟达便是其中典型代表,其市值飙升超 3 万亿美元,令人咋舌,加之美国成熟发达的风险投资产业推波助澜,为人工智能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资本弹药。值得留意的是,部分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资金亦源自美国金融市场。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报告》显示,2023 年,美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额高达 672 亿美元,相比之下,中国同期仅为 78 亿美元,差距较为显著。
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天然的高集中度特性,放眼全球,对于极致完美的聊天机器人,或许市场只需一套。未来,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必将上演激烈的兼并整合大戏。在此之前,中国务必构建起强大且自主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与技术壁垒,方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稳占先机,成为主导者。故而,当下对人工智能产业秉持 “先立后破” 理念、适度放宽管制已迫在眉睫。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抉择上,适时调整思路至关重要。“先立后破” 不失为一条妙计,即率先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广泛落地生根,而后依据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,完善法规监管。中国政策导向一贯秉持 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倘若人工智能应用无法落地,一切实践探索便沦为空谈,后续制定的监管规则也极易沦为空中楼阁,缺乏现实针对性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,要营造 “放得开且管得住” 的经济生态,如此看来,先放手培育发展、后跟进规范管理,“先立后破” 的策略显然有助于中国人工智能在全球激烈角逐中崭露头角。
诚然,“先立后破” 是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前行的关键一招,但绝非孤招。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发展,还需多管齐下。以技术创新为例,当下芯片已然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短板,依据木桶原理,短板决定整体容量上限,若要突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天花板,打破算力枷锁,实现国产芯片自主可控、替代进口是必由之路,即便没有外部掣肘,从长远计,自主自强亦是不二选择。
再看社会包容维度,毋庸置疑,人们面对未知事物时难免心生畏惧,尤其是像人工智能这般功能强大的新生事物。但需铭记 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,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进程中,当下看似棘手的难题,随着技术的进阶终将迎刃而解。譬如人工智能生成虚假内容这一问题,从长远眼光看,最终能够精准甄别 AI 生成与人类原创的依然是 AI 技术本身,以 AI 治理 AI 才是上乘之策。所以,降低监管成本的关键,并非单纯聚焦规则制定,而在于推动技术持续进步。
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